The results of targeted therapy trials have by and large been disappointing,but none
of these trials looked at an appropriately enriched population.Finally there is a meager overall survival benefit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disease in the second line setting,with either irinotecan,docetaxel or ramucirumab however none of these drugs have been compared head to head in a well-power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目的:建立荧光原位杂交方法(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ROS1基因重排,评价检测试剂在临床样本中的检测情况。方法:依据ROS1断裂重排方式,设计、制备双色荧光探针。以人外周血培养细胞为检测对象评价ROS1基因重排检测探针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建立阴性阈值。以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为对象进行ROS1重排检测及性能评价。结果:建立的FISH方法在人外周血培养细胞检测中特异性和灵敏度均达到100%,在对192例临床样本制备的高密度组织芯片的检测中,筛查出1例ROS1 FISH阳性样本。结论:本研究制备的双色荧光探针可用于ROS1基因重排检测。通过ROS1重排检测,将有助于临床方案制定,辅助个体化治疗。
目的探讨分子生学标记物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selleck产品 lung cancer,NSCLC)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要求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8例,随机均分为A组和B组,每组34例。A组采用多西他赛+顺铂(docetaxel
and cisplatin,DP)及吉非替尼化疗,B组在A组化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o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KRAS基因(K-ras,p2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乳腺癌1号基因(breast selleck激酶抑制剂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棘皮动物微管相关类蛋白4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echinoderm mie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like-4-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EML4-ALK)、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1,ERCC1)、β-微管蛋白和分化抗原簇3(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CD3)生物学标记物的表达情况。结合2组患者生物学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统计出适合不同方案的人群类型。结果 B组的中位PFS较A组显著延长;无论VEGF和BRCA1低表达或高表达,B组的中位PFS较A组显著提高;ERCC1、KRAS、EML4-ALK和β-微管蛋白高表达,B组的中位PFS较A组有显著提高;EGFR和CD3低表达,B组的中位PFS较A组显著延长(P<0.05)。结论VEGF和BRCA1高表达或低表达,KRAS、ERCC1、EML4-ALK和β-微管蛋白高表达及EGFR和CD3低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DP及吉非替尼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靶向治疗较为敏感。
肺癌脑转移是肺癌晚期严重并发症,其中大部分为非小细胞肺癌来源。目前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若不治疗,整体生存中位时间约2~3个月。传统治疗包括:系统性化疗、全脑放疗、立体定向伽马刀放射治疗及手术切除,但患者总体生存中位时间也不超过1年。近几年,大量临床资料显示靶向治疗用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存时间,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几乎都出现耐药现象,耐药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靶向治疗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恶性肿瘤基础与临床的相关研究成果正日新月异地推动着临床肿瘤学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在现有基础上,有必要对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进行更为系统、全面、优化的《临床肿瘤学》理论与实践相关内容的教学。全文就如何构建完善的《临床肿瘤学》教学体系,包括国内外教学研究趋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出一点建议。
外周T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T/NK)淋巴瘤是一组少见而又异质、以侵袭性强为特征的恶性肿瘤。由于对该组疾病的病理生物学、特别是遗传和分子生物学改变所知甚少,当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定义的诸多病种归类到白血病、皮肤肿瘤、结外病变以及淋巴结病变这几组疾病之中。近年来,有关T/NK细胞的亚群构成以及细胞分化方面的研究进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这些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此外,一些新的遗传学改变以及信号路径调节失常也正被发现,这些分子层面的异常,不仅能用作诊断和预后标志物,还是研发治疗新措施的潜在靶点。
在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评价中,总生存期(overall
不 survival)、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及基于实体瘤的疗效评价、生活质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疗效评价标准在临床中已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在临床使用中其各自的疗效评定价值及意义却各不相同.同时,随着分子靶向药物及新的治疗方法的开展,现有疗效评价标准的缺点也不断的显露出来.因此,探索能够早期有效反映药物及治疗方法有效性的疗效评定指标成为必然.